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制造业延续稳定扩张态势。但其中,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仍处于较高水平,高于出厂价格指数9.8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原材料价格增速明显高于产成品价格,企业利润空间继续承压。成本控制仍将是工业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供应链作为工业企业核心成本支出之一,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工业企业采购成本约70万亿,其中工业品包含的MRO等间接物料、原材料等直接物料,采购成本不低于30万亿。过去受制于技术限制,工业品供应链存在着大量“效率洼地”,拖缓企业运营管理效率。例如工业品品类数以百万计,仅采购商品寻源就需要耗费1-2周时间,再叠加工厂地理位置偏僻、大部分社会物流难以直接送达等因素,使得工业品采购周期过长。而工业品又是工业日常生产运营的基础保障,必须可随时更换、补充,因此企业不得不通过加大库存的方式确保生产安全。但过高的库存,又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成本。
聚焦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痛点,近日京东工业品连续推出两套数智化解决方案:工业品专属采购管理平台——“京东工采”和“智能供应链决策体系”,以技术服务帮助工业制造业企业“降库存、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
京东工采从企业需求出发构建拉式供应链,实现从“人找货”到“货找人”
工业品因品类繁多、规格参数复杂、描述缺乏“统一标准”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一品多商、一品多价现象普遍,大大提高了工业企业采购时的选型、寻源难度。
例如型号为9001的防护口罩,在某大型能源企业的采购管理平台便显示300余种,不仅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交付方式、发货周期、履约服务等隐性要素也不能全然呈现,给工业企业采购管理决策造成困扰。
对此,京东工业品发布了工业品专属采购管理平台——京东工采。
不同于企业通用物资采购平台上,由不同的供应商先上传商品信息到管理后台,企业客户通过品类、型号等关键词搜索之后,再自行在供应商中进行层层筛选的“人找货”模式。京东工采以墨卡托的MKU为基础,重构了一套“以企业需求为中心”采购流程。企业客户只需选定对应品类,输入规格、型号及参数,系统就会基于客户需求,权衡成本、库存、履约交付能力等多种决策因子,选择最符合需求的供应商进行精准推荐,将低效的“人找货”模式升级为“货找人”。
以“智能大脑”协同外部资源,帮企业“决策”最优价值的交付路径
不同于个人消费品,工业品专业性强,部分还存在易燃易爆、超大超重等特点,对于运输条件有着严苛的需求。而工业企业采购往往会涉及大量商品种类,单一供应商通常难以满足需求,必须整合大量的行业资源对整个交付过程进行定制。
如何快速从数以万计的产业链资源中,按照实际需求快速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解”就成为工业采购供应链履约环节的挑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京东工业品通过“智能供应链决策体系”建立了一套开放的数智化工业品供应链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智能大脑”,提高外部协同效率。具体来看,在仓配履约环节,将多平台、多品类、多订单的集单寻源和集单配送“化零为整”,避免多供应商分散履约带来的低效率交付体验;协同品牌厂商、三方供应商以及属地服务商现货及期货库存,打通仓配资源进行统一调度,达到资源优化和供应链效率提升。
在整合第三方资源的同时,京东工业品还通过自建部分基础设施,提高供应链的履约交付质量。目前,京东工业品已建立三大基础设施——企配中心、前置仓、智能终端。这些基础设施将深入工业企业园区、厂房,企业员工在生产现场有需求时可“随用随取”,依据过往工业物料消耗数据和企业库存计划,更科学有效地进行物料管理。同时,智能终端后台与企业采购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实时互联,有效避免企业事前批量采购带来的资金及库存占用,实现供应链管理“零”库存。
当前,工业企业正加速应用数字技术、探索工业互联网的落地路径。采购供应链作为工业企业生产的前端环节,一方面与企业内外部都有着很强的协同性,能够有效消除“数据孤岛”,另一方面转型成果可通过成本下降、库存周转率提升、交期缩短等数据直观体现,更适合作为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而通过供应链数智化解决方案,京东工业品将持续为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价值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