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航天领域的逐渐开放,商业航天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过去六年来,在中国成立了100多家商业航天公司,这些公司在此过程中筹集了超过14亿美元(约1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首只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现身中关村,亦庄“火箭街”已集纳全市约1/4民营航天企业,成为卫星互联网产业助推器,中关村科学城还将建成千亿级空天产业集群。
航天产业频获资本青睐
在北京,“南箭北星”的空间布局已初见雏形。中关村科学城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包括北斗星通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芯片、航天恒星基于北斗三号的卫星天基测控收发信机产品、航天宏图“北斗+遥感全球应用服务平台”等纷纷面市,引发空天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的新热潮。
如今,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已集聚了航天五院等科研机构和航天恒星等导航和位置服务企业,以及银河航天等商业航天创业企业。
“未来中关村科学城将建成‘星谷’项目,最终形成千亿级的空天产业集群。”海淀区副区长林剑华称。
事实上,从火箭制造与发射,到卫星及其通信系统制造,再到地面测控系统,乃至最终卫星互联网的运营和服务,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已在北京逐渐成型,“南箭北星”正在加速卡位卫星互联网产业。如今在亦庄的“火箭街”上,各家民营航天公司已执行了10多次发射试验任务。
而资本的青睐,既让卫星互联网等“飞天”产业按下了“加速键”,又印证了其充满期待的产业未来。 2019-2023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除银河航天外,近期亦庄企业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也分别完成约12亿元的C+轮融资,中关村企业六分科技则完成了1.2亿元的融资。充裕的资金正为北京航天产业注入澎湃动力,让其加速攀上新高度。
商业航天市场已达8362.3亿
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始于国务院在2014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航天活动。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首次把“航天航空事业”纳入了新基建范围。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8362.3亿元,同比增长23.5%。有业内人士预计,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两年内迎来万亿级市场规模,需求量将稳步提升。目前,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00家,而上市公司也超过了20家。
某公司创始人徐鸣表示,“目前,全球仍有约80%的区域(包括海洋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等)近50%的人口无法上网。一方面,这些地区往往基础设施薄弱,大规模建设地面网络系统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卫星通信将为这些区域和人口的网络覆盖提供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海域、空域与地面网络连接的难度很大,天基互联网是已知的唯一解决方案。这个巨大的互联网鸿沟将对宽带卫星通信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会给商业航天带来巨大产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