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机起源于欧洲,目前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多数的家庭都使用洗碗机。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第一台台式洗碗机问世以来,虽然各研发主体不断对洗碗机进行技术改进,但由于成本高、体积大、使用不便等原因,洗碗机在国内的普及率不高。近年来,伴随着人们解放双手的强烈需求,洗碗机成为家电行业的一颗新星,在市场热度持续升温的同时,洗碗机领域的知识产权之争日益激烈。
历史悠久发展快速
洗碗机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截至今年8月10日,全球共检索到洗碗机及其零配件相关专利申请6.6684万件,其中有3.7813万件是1999年1月1日之后提交的专利申请。
洗碗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在1999年至2018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专利申请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年至2014年是缓慢增长期,在这一阶段里全球每年的洗碗机相关专利申请量基本都保持在1000件左右,专利申请量增幅较小;第二阶段2015年至2018年是高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全球洗碗机相关技术发展迅速,专利申请量呈指数增长。
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惯用餐具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用户对于洗碗机有许多定制化需求。经专利检索,截至今年8月10日中国共有1.1692万件关于洗碗机的专利申请,其中有效的洗碗机专利共5275件,有效专利占中国申请总量的45.1%。
洗碗机领域在中国的专利申请趋势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与全球发展趋势类似,2015年是洗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分界线。1999年至2014年为缓慢增长期,洗碗机技术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且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洗碗机相关技术的中国专利年申请量达到570件。从2015年开始洗碗机相关技术的中国专利年申请量仍快速增长,2017年洗碗机技术相关的中国专利年申请量已经突破2500件。
洗碗机技术虽然已经有较为长久的历史,但从2015年洗碗机技术才真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未来洗碗机领域的专利数量仍会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排名前四位的申请人在洗碗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远多于排名第五到十位的企业,这一数据说明洗碗机领域第一梯队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要远远领先于行业中其他的企业。
创新走进中式厨房
洗碗机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商用洗碗机和家用洗碗机,家用洗碗机根据其安装方式可分为嵌入式、立式、台式和水槽式洗碗机。嵌入式、立式洗碗机需要的安装空间较大,对厨房空间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嵌入式洗碗机,除了对于橱柜设计有较高的要求外,还要求水路和电路符合要求,因此很多已经装修好厨房的用户都无法安装嵌入式洗碗机。台式洗碗机简化了洗碗机的安装操作,部分带有可拆卸水箱设计的台式洗碗机甚至可以实现“免安装”。但由于台式洗碗机内部空间有限,每次能够清洗的餐具数量有限,因此台式洗碗机并不能满足人口较多的家庭;此外,由于台式洗碗机是直接放在台面上的,因此同样会使厨房显得拥挤。
2015年方太水槽洗碗机的问世给洗碗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水槽洗碗机开创性地将洗碗机、水槽、果蔬清洗机三种产品形态整合于一身,极大提升了厨房利用效率。水槽式洗碗机不需要拆橱柜,不改水电,利用原有水槽,非常适合中式厨房结构。
门锁结构(如图1所示):水槽本体和盖板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锁,该锁包括能穿过水槽本体侧壁作水平往复运动的锁杆,以及设置在盖板下表面与锁杆位置对应的锁座,该锁杆能插入到锁座内使得水槽本体和盖板锁定,锁座底部的止挡部低于所述锁杆并且与锁杆在竖向上具有一定的距离。
观察窗(如图2所示):盖板包括由玻璃制成的中间形成夹层的上盖和下盖,上盖和下盖的四周均包覆有金属框架,盖板的中央形成透明的观察窗。
盖板包括由玻璃制成的中间形成夹层的上盖和下盖,盖板的后侧通过阻尼式的转轴与水槽本体的顶部转动连接。
水槽本体及加热装置(如图3所示):箱体包括水槽本体,在水槽本体的底部具有局部下凹区域,并在该局部下凹区域内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在清洗时对水进行加热。
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洗碗机作为家电市场的一颗耀眼新星,很多企业都看到了行业背后的商机,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知识产权成为新战场。方太诉中山市方代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专利侵权,美的集团诉云米科技、佛山市百斯特专利侵权,频繁发生的专利侵权诉讼意味着企业在进行洗碗机研发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排雷”,保证自己的研发成果得到有效的保护,在专利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完整保护,企业应当在注重技术价值的同时注重专利的法律价值,培育出能够与竞争对手对抗的高价值专利包。对此,笔者建议,首先,企业在申请专利前应当对预申请方案进行查新检索,通过检索对相关背景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确认,基于检索结果确定预申请方案的可专利技术点。进一步地,企业应该分析、预判行业热点与空白,确定预申请方案高价值的核心创新技术点。其次,企业在确定预申请方案的高价值、核心创新技术点后可以从应用场景、产业链、系统关系等角度出发围绕核心技术进行延伸拓展,挖掘外围创新技术点,形成包围式专利布局,构建对手难以规避设计的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