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智慧路灯杆中的“智慧”,最终是要实现什么目的?
尹椿荣:智慧指的是实现互动。让走在街上的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灯杆加一个灯头或者其他设备。而应该确实给他提供便利,跟他产生互动,这个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智能化是手段,最终是能产生互动体验。
王爱群:智慧是人与物要产生互动,是一个信号双向反馈进行交流的过程。智慧就要能自动生成解决方案。智慧解决方案的目的是什么?为人服务。
邱永红:大家一上来都叫智慧路灯,但其实里面应该分成三个档次。
第一个是加上一个单灯控制,我觉得不能算是智慧路灯,它的定位就是一个智能路灯,加了一个控制平台而已。第二个是在灯杆上面加很多设备,但是实际上它的所有设备都是到后台来进行单独控制的,这个从专家的角度来讲,是叫多功能杆,不能称为是智慧路灯杆。它没有大脑在前面,前端没有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如果说具备了一些功能,在前端收集到信息以后能够独立处理,有大脑在前端进行快速运算这种能力的,这个才是智慧路灯杆。所以说要引导这个行业发展的话,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义。
二、智慧路灯杆如何走进用户的眼球,需要经历什么过程?
尹椿荣: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过程的,人们对它的了解和熟悉也需要时间。首先你要让用户知道这个新事物,这是认知的过程,然后慢慢熟悉这个新事物,这是认识的过程,最后是看到新事物的优势,这是认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是需要成本和代价的。如果第一步第二步都走不通,绝对没有第三步。那用户不认可这个新事物,你要他去买你的系统,买你的产品是不可能的。
所以智慧路灯杆在推广应用前,必不可少的一步是要进行概念验证。证明智慧路灯杆的价值。有了概念验证,接下来再去做一个可行的、确实可以落地的实施方案的设计。
三、智慧路灯杆试点建设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杨方勤:试点的建设不能盲目,一定要想清楚智慧路灯杆建成后到底给谁用?如何用?
例如:5G微基站建在杆子上面,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将来会不会统一来用?摄像头,到底是给城管用、交警用、还是给公安用?
给城管用:城管用什么东西?解决什么问题?设备安装的高度、密度行不行?给公安用:符合不符合公安的安全规范和要求?给交警用:是照车道形式情况还是照车辆违章?等等问题都要想清楚。
因此,没有特定用户的东西一定不要上,对于特定用户买不买、会不会用的问题,商量完了以后再上。事先要采集好用户的使用习惯,再去想如何满足他们的使用习惯。
四、目前各地在智慧路灯杆上的试点情况如何,从何做起?
杨方勤: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智慧路灯杆是个好的事物,目前基本上北上广深都在推动,其他城市也有很多试点。无锡现在好几个区已经试点完成。他们先不讲智能化的东西,先讲共杆。把路口指示牌,交通信号灯等先拔掉,然后安装到一个杆子上去。这样就节约了土地,也更具美感。现在智慧化还想不清楚,但是共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实用的。
上海部分区域、北京通州等地也是共杆先行,至于说智能化、智慧化在哪里?下一步可能要把各个部门的需求逐渐采集清楚,后面加上相应的设备应用才会出现。
五、如何看待智慧路灯杆目前的发展局面?
刘毅:智慧路灯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面很广,目前比较乱。像我们现在不光参与照明圈,还经常参与到智慧城市、通信界、物联网界、还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安防等领域。所以我觉得也是有一个边界的问题,到底这个智慧路灯杆最后要做什么?也是我们现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杨方勤:智慧路灯杆现在特别火,各行各业跟它相关的都在探讨可以不可以一起合作做这个事情。照明、交通、安防、通信等这些行业都参与其中。现在是百花齐放,都在摸方向的时候,肯定会有一段时间是混乱期,需要一步步发展。
现在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是试点,这个试点和当初的道路照明发展不一样。当时道路照明发展更多的是照明产业联盟在推动,从国家层面更多的是科技体系在推,现在是政府一把手在推动。
王爱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智慧路灯杆的发展,企业不要盲目冲进去。它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涉及很多层面的问题,不是一个企业能解决的,是需要政府和产业链结合起来才能往下发展的。这是一个很严谨的问题,不是一个说好大家就一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