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软管发展简史
金属软管在现代工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那么,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最初,人们用兽皮缝合成管状的结构,以适应生产斗争之需要。经过了相当长的时期,到十七世纪末叶,荷兰的万?德尔盖金兄弟制成了纵向缝合的帆布软管,在当时的消防业务中被广泛采用。后来,随着橡胶在国际市场上的出现及其硫化工业的发展,胶管和用金属丝或麻绳等织物铠装的胶管问世了。但是,工程上一些蒸气、热风类的高温介质;液氢、液氧、液氦类的低温介质;汽油、煤油、酸、碱等腐蚀性的介质……,若用胶管来输送,当然不行。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它的安全可靠性就更难保证了。
因此,人们渐渐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金属管方面,改变金属管的几何形状,使其内外表面产生相应的波纹。这样,它既具有同胶管一样的挠性;同时,又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老化、耐腐蚀性能。于是,作为金属软管本体的金属波纹管就这样产生了。
一八五五年,德国最先发表了制造波纹管的专利。它是利用当时已有的制造首饰的原理来制造波纹管的。三十年以后,法国的E?Levavasseur与德国的H?Witzenmann合作研制新型金属波纹管,于一八八五年八月获得了法国和德国的专利权。这是用截面为s形的金属带在专用设备上绕制而成的螺旋纹管,它们用橡胶带、棉织物或石棉绳填垫在相邻两匝的咬口处,以利于波纹管内腔的密封。
一八九四年,这类波纹管的结构得到了改进;人们用两根金属带按不同直径,向相反方向卷绕。这样,金属带在受力状态下达到相互平衡,克服了自开发展开的弊病。 一九二九年,在波纹管的结构上进行了又一次技术革命,即彻底解决了波纹管由于弯曲时填垫橡胶带或石棉绳的凹槽发生不均匀变化而丧失密封性的问题,从而开辟了波纹管发展的广阔前景。人们用钢和铜锌合金材料制成了整体波纹管,即用无缝的或有焊缝的管材制成的波纹管,它依靠波纹侧壁的弹性变形来保持一定的可压缩性或可拉伸性;同时,保证可靠的密封。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双层、三层、多层的波纹管,特别是极薄壁不锈钢材波纹管发展得很快。为了满足使用要求,人们采用焊接、电铸、机加、液压和机械旋压等各种工艺方法来制造波纹管。最小公称通径为2毫米,最大公称通径可达400~500毫米,甚至有通径为10米的巨型波纹管。波纹数最少1~2个。最多可达连续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
从波纹管作为金属软管本体的重要意义来讲,金属波纹管的发展,也就意味着金属软管的发展。
随后,人们在波纹管外表面包覆上橡胶、塑料管或者尼龙等材料,铠装有金属丝或金属带所构成的网套,变换各种各样的接头形式,为适应各种使用条件下的不同要求创造了各种形式的金属软管。
目前,金属软管的类别有:专有的输气软管、输液软管、波导软管、屏蔽软管、真空绝热软管和长度、温度或角度的补偿管等。在许多国家,金属软管的设计、生产已经标准化、系列化。能够使用或必须使用金属软管的场合越来越多。它将在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配件。
金属软管的结构特点
金属软管大体上由波纹管、网套及接头三大部分构成。波纹管是金属软管的本体,起着挠性的作用;网套起着加强、屏蔽的作用;接头起着连接的作用。对不同的使用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各不相同:波纹管、网套与接头三部分以焊接的形式连接,叫做焊接式;以机械夹固的形式连接,叫做机械夹固式;除此,还有把上述两种方法联用的,叫做混合式。